第68章、都是巧合(1 / 2)
这家伙又在寻思什么玩意儿呢, 神色居然有些……奸诈?
齐笙低眸又擡眼,来来回回扫视着表情管理已逐渐失控,甚至即刻就要蚌埠住了的薛域,麻木地捂着小脑袋瓜道:“啧、算了, 我饿了, 想先回府用饭去了。”
“哦,好, 那你慢点儿跑……不是, 我是说你慢点儿走。”薛域经历了这么一遭后,再说话时很难不事先过过脑, 生怕又把齐笙给彻底吓跑,“还有,你……多吃点,太瘦了。”
“有……有吗?”齐笙擡了擡自己跟柴火棍似的,仿佛一拧就断的小细胳膊,又转了转眼珠, 把目光定格在自己发育贫瘠、一望无际的胸口上,努力保持乐观道, “就还……行吧。”
“你……你也是啊。”齐笙仔细端详了两下薛域,又礼尚往来地硬夸道,“比如说你今天这身月白的圆领袍就挺好看,不必总是全穿玄色, 显得你人总是……很凶的。”
她说自己好看了!这是夸奖吧?肯定是夸奖吧?
薛域轻轻咧开嘴唇挠挠头, 没敢太过分地大笑,生怕又显得自己活像个傻帽。
蓝纶这蠢蛋提议他换身衣裳见她, 居然还真是有用的。
他当然也绝对不可能承认, 之所以穿玄衣, 只是为平日里杀人的时候溅上血迹、弄脏了也好清理。
“啊好,我平日都是随便穿穿,没在意这个的。”薛域大概是在她面前装得太多,连带这回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那我今儿就让阿虎阿福去买,以后全换成月白的!”
“其实倒也不至于全换掉,那个……”齐笙捂了捂干瘪的肚子,这回是真没法再撑下去跟他硬唠了,“行吧,你高兴就好,那我就先走啦。”
“好。”
“嘻嘻嘻,嘶嘶嘶,哈哧哈哧。”741系统的声线十足怪异,扭动得简直像条活蛆,“小笙笙你要不要回头看一看,小域域在后头望着你的眼神,好像村西头的铁柱大傻子,在看村花二妞哦。”
“什么乱七八糟的,你真是……”
齐笙吊儿郎当地晃悠出巷口时,一个没注意,居然见有张满是鼻涕眼泪、眼睛肿成核桃的哭脸怼到她面前,直接被惊得捂紧小心肝:“哦哟,谁啊?干什么玩意儿,吓我一跳。”
孙竹迎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微微屈膝:“臣女孙竹迎,拜见齐乡君。”
“哦,原来是你啊。”齐笙招招手,喊过来哼哼哈哈,抱住白白慢悠悠地往前走,“你有事吗?”
“有事就快说,我还急着回府去用饭呢。”
“对了,只除了你那倒霉兄长的事儿哈。”
孙竹迎:“……”
孙竹迎没想到齐笙果真突然刹住了脚步,找处阴凉地方站直等着:“我告诉你,我很娇气,酉时之前不用晚饭会被饿晕的,就只给你三个数,不说拉倒。”
孙竹迎常常跟周莺莺、肖纤纤这种轻狂炮灰混在一块儿,齐笙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顶多也就是比其余那俩人稍微好一点。
“请乡君恕臣女大胆。”孙竹迎弯弯腰,兴许预料到了齐笙会翻脸,长久也没打算起来,“求乡君……救救臣女兄长。”
齐笙:“……”
“啧,我说什么来着?你这孩子咋只闻声、不听话呢?”齐笙扭头就想要离开,却故意磨磨蹭蹭、又慢又缓、甚至还有心提醒了一句,“那我就走了哈、真走了哈。”
“……”孙竹迎猛地擡起来眼睛,匆匆扯着齐笙的衣角、呜呜咽咽地把她给拦住了,“求求乡君,臣女真的别无办法,只好来求乡君了。”
“啧,你拽我这样紧,那我还怎么走?”齐笙拧巴着小脸抱怨了句,极无可奈何地摊手道,“那行吧,反正走也走不了了,你就说吧。”
“是,乡君。”孙竹迎低垂着脑袋,生怕齐笙跑了,捏紧她的衣角如实坦白,“我兄长上书劝谏陛下停罢斋醮、不该一心崇尚修道,惹怒了龙颜,被当场拖出金銮殿……投进了大狱里。”
“咳,那既然人在牢狱里,又没掉脑袋,你也无需这么着急嘛。”齐笙歪歪头,很认真地在装傻充愣,“你大可放心,按照本朝律法,你兄长罪不至死的,顶多……哼哼,这种罪名、顶多被判什么来着?”
“回小姐的话,廷杖八十。”
“哦对对对。”齐笙顺嘴赶紧接过来,“才廷杖八十而已嘛,又不是掉脑袋。”
孙竹迎:“……”
“可乡君,兄长平素在朝中无亲无故,倘或无人在其中疏通,按先前旧事,八十廷杖若全部打到实处,是会要命的啊。”
“哦,是吗?不好意思,家里还没人挨过,我不清楚。”齐笙眯眯眼睛,看上去毫无波动,“可不对啊,你不是顺妃娘娘的什么表妹……什么邻家……什么侄女还是外甥女来的吗?这不是亲么?”
“你平日和昭王妃还有肖家小姐走得那般近,不算故么?就这……哪能妄自菲薄,叫无亲无故?”
“臣女心知乡君素来与顺妃与昭王妃不睦,心中对乡君有愧,若非实在走投无路,亦不会来斗胆冒犯乡君。”孙竹迎顶着一对肿眼泡儿,瑟瑟发抖地交代道,“臣女不敢欺瞒乡君,属实是顺妃与昭王妃都不愿出手相助,昭王妃甚至耍弄打趣臣女,除非臣女肯委身给右相二公子做妾,否则……”
右相全家除了周长渡,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第二个能算得上人的东西,齐笙虽说没怎么听过什么二公子,已经隐隐感觉到了极度不适。
“乡君恐怕并未怎么听说过那周长浔,他才满十七岁,在外传他博闻强记、一表人才,被右相奏请直接任命为尚宝司少卿,可他……”孙竹迎不敢说得太大声,只压低声音单独讲给齐笙,“可又有几人知道,他前几日刚刚糟.蹋一个十三岁的姑娘致死,那姑娘的爹娘收够了银两、就答应了便把这事一笔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