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朝事(2)(1 / 2)
自从太子追查解城赈灾钱粮一案,调了刑部会算账的汪少军前往解城计算所需赈灾钱粮之后,索性就将那边的赈济灾民一事交由汪少军负责。
因为沈长珏明白,当初跟着李余追查宫宴一案的四个人,现在交情都很深厚,汪少军虽然现在还是刑部一个小小的郎中,但他的资源却不比一个尚书少,就李余、欧云飞、曹正清几人如今所处的职位,都能帮他的忙,何况还有李余欧云飞他们身后的那些关系。
沈长璟一点都不担心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交到一个刑部郎中手里,如今的朝堂已经是他的天下,他用人的准则就是能者多劳多得,他唯一要做到的就是知人善用而已。
汪少军本来没有上朝的资格,但今日凌晨宫中太监们特意到他家中通知他卯时上朝,这才忙不迭地跟在一众大臣身后,走进了朝堂。
此时听太子点了自己的名,赶紧出列回答道:“臣在解城设置了几十个粥棚,每日一早一晚供应稠粥和杂粮馒头。”
这话刚一说出来,就有言官出来指责道:“看来汪大人以前是从来没有参与过救灾,竟然不知道灾民们是不能喂得太饱,那些个贱民天生就好逸恶劳,知道朝廷天天有粥和馒头供应,就不思劳作,愿意这样躺着享受呢!赈灾粥棚从来都只供应粥,如今汪大人不仅供应稠粥,还供应馒头!朝廷的银子不是拿来养这些好逸恶劳的贱民的。”
汪少军从来没有上过朝,被人当着百官怼得这般毫不留情,不由得胀红了脸,嗫嚅道:“臣想着如今寒冬腊月,一日两餐,光粥抵不了饿,这天气吃不饱就很容易死人的,所以,臣……臣……”
汪少军说到这儿已经说不下去了,他也知道朝廷定下的规矩确实如此,各地赈灾粥最粘稠也不过是插筷子不倒,那就是很好的了,有些地方赈灾的粥清汤寡水,亮得可以照出人影来,更别说馒头了。
欧云飞脚步一动,正要说话,就听上座上的沈长璟说道:“如今天气严寒,一日两餐的赈济粥确实不抵饿,天天都吃不饱就容易饿死人,那朝廷当初拨出钱粮的初衷就没有达到,汪大人根据实情酌情添加,理当如此。”
那位言官一点都不接受太子这委婉的解释,出列慨然说道:
“太子殿下仁慈,体恤百姓是好事,可是这种事情只要开了先例,以后就会效仿,那么势必会增加每一次赈灾耗费的钱粮。臣怀疑汪大人只是借着这事巧立名目,多向朝廷要钱要粮来为自己在民间博名。所以臣恳请太子殿下不可开这先例,太子殿下今天第一日代替陛下理政,就先推翻了历朝历代的旧例规定,怕是不妥吧。”
这是给沈长璟当头扣上了一顶不遵祖制的帽子,还指责他没有节制的仁慈,不懂得如何御下安民。
欧云飞再也忍不住了,一步跨出队列,大声说道:“太子殿下,臣听这位孙大人言辞凿凿,说的话有理有据,殊不知听在臣耳朵里全都是污言秽语。首先我想问一下孙大人,你口中的贱民是谁?你可别忘记了,你每年的俸禄都是你口中的这些贱民交租纳税得来的,说白了,你是被你说的那些贱民养着的人。”
“孙大人作为一个言官,也是经过层层考核上来的文人,但凡文人就知道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百姓就是水,这沈家王朝就是舟,而我们和太子一样都是坐在舟上的人,不知道孙大人怂恿太子苛待百姓,目的是不是就想要太子和我们一起翻船淹死!”
那位孙姓言官被欧云飞咄咄逼人的话问得张口结舌,也不知道他的话是不是过于刺激到了欧云飞,他跟着又说道:“那些赈灾钱粮是太子殿下亲自追到西北边关,从荣恒与突蛮人交易的现场拦截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