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夜宴(2 / 2)
盗匪说到底就是没钱没粮不去烧杀抢掠就要饿死的流民,有了饭吃自然就怠惰,后头张若智只带了五十个衙门亲卫,直接上山掏了山贼老窝。
后来他也做过些类似的平定山贼的事,都是先开仓放粮,然后带个百八十人直接上山掏老窝,无声无息地把事情给平了,这种用时短、金钱消耗小、用人也少的策略,虽润物细无声,也挖到要害直接拔起,只是有个缺点:
这玩意如果真按政绩算,那就太不值当了,要是让楼修远来干这事,他肯定会先跟州里或者道里报备说:给老子三千精兵,再给一万银粮,我把这事给平了。
然后吏部就能记一个剿匪的功劳给他——庭悦她爹确实是个好官,但也是这么操作的,如果贪一点,估计会要的更多。
可张若智的做法,好好的剿匪就只能按社会治安事件来记录,这当然省钱省时间,但是,它不升官啊!
若非八九年前邽县又闹了一次匪乱,又被这位张县令无声无息地给平了,和他共事过的谢大人已经做了京官,这才在陛料,这才给他升了甘州司户的位置。
不过这人很奇怪,按常理来说,你升官了得进京述职吧,他死活不来,非说什么牵挂百姓啦,甘州地方太穷,一个官当三个官用,他一进京来回起码半年,时间不够之类的理由一大堆。
对比楼修远那回给儿子上京办婚事都得舔着脸跟女皇顺便述个职,可见是高风亮节的人也能分个三六九等。
反正女皇就很感动,据卢国公程允恭说那回女皇每次上朝说两句就会夸他一句。
后来张若智继续无声无息地好好当官,啥冒头的事情都没干,御史台也不怎么派人去甘州,夸他两句“事必躬亲、急吏缓民”之类的就混过去了。
女皇事情又多,新鲜了一阵子又有新的会来事的官员冒出来,要不是这回正好征兵纳粮要路过那儿,庭悦估计她都不会想起这个人。
是以这回女皇的意思就是让庭悦顺便帮忙看看这位张若智究竟是个啥样的,要是好的话带个信回来,正好过个一年半吏部要搞大升迁,趁着张若智还有余热,赶紧把他丢到热乎地方去再奉献奉献。
而且吧,这位张若智只要干得好,那么甘州的存粮一般会多,庭悦多征点粮,这份政绩她也能蹭点。
她越想越觉得自己是个走后门的。
郑曰仁在旁边补了一句:“陇右道的王大人上回来京和我父亲说过一嘴,好像这位张大人甚少往道里送粮银,总说托别人送粮不放心。”
庭悦微楞:“向来州往道送的粮银都是先向道里的官员送账册,写明送多少多少,再在道里启程送的,就算有底下官员要抠油水,也不会直接抠送上去的粮银啊,有时候因为中间有折损,押送粮银的官员指不定还要自己贴补私银才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