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粗盐?我要攒精盐!(1 / 2)
宋卓舟哭笑不得,也算是摸清了苏青青的又一条底限。
看来日后他不能再随口提“高矮”之事了,不然当真把她惹急了,还指不定又要怎么折腾。
当然,苏青青的小别扭,只是个小插曲。
她本人还以为没人发现,在人前掩饰得很好。
这几日的停留,制盐还是重中之重!
苏青青也就在制盐的第一天露了面,宋卓舟站在里正身边,看着里正让家中妻女指挥着妇人们收集草木灰。
一部分草木灰被铺到了晒卤场,足有寸许厚,规制平整,一部分被留作过滤工具,等待着煮盐时使用。
汉子们在沐风的指挥下,挑着那造型奇特的水桶,去海边装了两桶海水回来,就将海水均匀泼洒到晒卤场地的草木灰上,将草木灰浸透。
做完这一步,几乎就用去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午时正是阳光最烈的时候,众人回去歇午,静等晒卤场的水分蒸发。
黄昏十分,沐风带人前来查看情况,让众人用木耙收集干硬成块的草木灰,装进篮子里带回去。
晚饭过后,锅都腾了出来煮盐,浑浊的盐水经过熬制后,过滤,清凌凌的盐水再次入锅,熬制粘稠后,倒入晒盐板上,晾晒在院子里。
干净的盐水晒上一日,微微泛黄的粗盐析出,收集起来便是当今市面上流通的粗盐。
大概是有过滤的这一步,周家村人制出的这批盐,只是微微泛着黄色,比市面上最上层的盐品相还要好一些。
市面上的盐都是有杂质的,或染着草木灰的颜色,或是偏黄的,颜色都不纯净。
吃着咸中带苦,还有着海水的腥涩。
土著们习惯了食用这种劣质盐,苏青青却是个例外。
吃过雪白如沙的精盐,咸中带着微甜,再无杂味,谁又能吃得下这种劣质品?
于是在村里人学会了制盐,并围绕在村里和晒卤场忙碌时,苏青青另辟一地,自己制起了更精细的盐。
所谓精细,也就是多了溶解粗盐,过滤,蒸发,结晶的重复过程。
其中,溶解时加入蜃灰(贝壳烧制的灰)重新制卤,会在提纯和味道上起到微妙的变化。
古时的器具并不好用,过滤也做不到滤纸的精细程度,也就只能多重复两遍,三蒸三晒,以达到接近完美的程度。
雪白的精盐以贝壳承装,层层叠叠码放进罐子里贮存,以防结块成砣。
而这贝壳,说来也是巧合。
苏青青在找寻不被打扰的地方时,意外发现了礁石上密密麻麻的小贝壳们。
上前一看,苏青青乐了。
“生蚝?这可是好东西啊!”
苏青青掰了一个生蚝下来,用那把削铁如泥的匕首,轻松撬开了巴掌大的厚重外壳,露出其内肥美的蚝肉!
吸溜满口,齿颊生香,满满都是鲜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