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终于到这一天了!(1 / 2)
对于一切想嫁入皇朝的女子来讲,多么渴盼现在握着如意郎君的手。掌握他手心的温度,但有时又觉得他的侧影是那样遥不可及。因为“近乡情更怯”,一旦对他的思慕涌上心岸。却又“江潮晚来急”,竟暗流退却。最后悄变为“浪花”。
几日不见,如隔三秋兮。而恋之若狂,如若“一心人”永生永世不负我。
那自己又该多么小幸运呐,因为自己那一刻、那一天收获了爱情。恐“爱之神”都会为自己激鸣鼓掌,而自己亦会“满载而驰”。
袁府一大早便像是全家老幼都屏足了气息,连雀鸟都相簇集。
它们肯定是在说:“你看那喜鹊巢南枝,而意人儿又恐迟归呐。恐迟归!”
是,那伸长了脖颈的白天鹅又似是在渴盼着什么。纷纷跃出溪池变为“祝福者”:
“团圆处元又圆,且不看嫁入皇朝。身份显贵跃龙门,本是凤凰更成宝。一切尊荣全你有,正宫母仪迟早事。”
而寒鸦却又欢声道:“人家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不仅令所有臣民望尘莫及。面更重要的是,从小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不日后会声名赫赫、名震天下吗!”
连自然万物都有如此的悟性,更何况朝中朝外了。
在早朝,惠冕帝便硬着头皮来“应付”这一十分不想看到的局面。
明明是人家涂五小姐应胜任太子妃的,而且这一位置本便是属于人家的。你袁令元虽然是护国公府小姐,但亦不可“先入为主”。更不可“喧宾夺主”,若是因你的原因。“有情人不可终成眷属”,你便是“罪莫大焉”。而如今若是“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便还为时不晚。
在当时惠冕帝看来,除非护国公府主动退婚。否则袁氏在西宫(太皇太后)以及袁家撑腰下,迟早成为太子妃。
由于事态胶着,陛下令太子暂时离开朝堂这“事非之地”。
但不代表着“陛下”会示软不作为,他“以退为进”。暗中命宗政宰统以及涂御史发力,上书弹劾护国公府假公济私、中饱私囊。 从而令护国公府无暇顾及这场婚事。
朝臣们都面面相觑,他们或是对戚袁婚事或是避而不提。
亦或是对弹劾之事众说纷纭,左右大家都想保持“中立”。若是继而支持“戚袁婚事”,才是人心皆失。
而且更为致命的是陛下全面主政,便不再有“幕后赢家”袁太后的事了。
“诸卿可有何事要奏。”
一切都要“饮水思源”,大家都在怀思“有涂幼芝”的日子。
而与此同时,拂度得到“医学瑰宝”。并不想与黎曙开战,虽“右卿大臣”一直有“好战”倾向。但碍于他们主上情面,并未立即发作。
更令人可圈可点的是经“幼芝出塞赴任”之事后,拂度派人送来了一件“回礼”。
但这件事情竟让护国公府摊上了“中饱私囊”的恶名,更令陛下对袁大人心生芒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拂度人生性狡诈,而且做事“不留痕迹”。但“无可指摘”的背后却又并不是那样“天衣无缝”。
“黎曙的朋友们,还未感谢您们的旷世珍宝的赐予。小小回礼,不成敬意。”
这“袖珍人”是什么意图,难道其后“有诈”。还是有些事情上有些关窍,需要打通上下。系关国威、涂妃尊严,还需细细问清楚才是。
“贵使可知我朝大医学士现在在做什么。”
“这无可奉告。”
“怎么,贵使之前还如此礼恭。如今却成了前卑而后倨,用一句无可奉告便打发了人。不怕将你们拂度的脸丢的一点儿不剩吗。”
“百闻不如一见,黎曙人难道全部都如此牙尖嘴利、班门弄斧。还是涂氏令您们这样做的,她做不了这个主。便是黎曙皇帝教你们这样说道别人,有其主必有其狗!”
而对方却听出这是“冒犯”与“不敬”,因为己方说这些都是“事出有因”。
你拂度毕竟不该这样做事,涂娘娘出塞这多天。“一点儿风都不透”,又是何道理。
于是“黎曙派”道:“贵使这样说难道不是牙尖嘴利、口无遮拦吗。有这空儿,还不如好好增加自身修养。这才是真能耐,明白吗。”
“够了,本使便不在这里跟你们绕嘴皮子了。关于涂女之事,在下自会修书封送达贵朝。这您放心,告辞!”
“多谢,但临行前,朱某(御中大臣)奉劝您一句:涂女乃我黎曙太子妃,身份显贵、不可一世,朱某这老实人忠告您切勿陷涂妃娘娘不义之地、置她于危难之境。否则到时大军压境,隳突拂度,便不是那样简单了。顺便替我问侯胡大人,像他这样的忠臣才配与我讲话。不送!”
虽硬压着“愠火”,但却无处发作。挥一挥衣袖,作别夕天的霞阳走了。
觉得“势头”不对的朱延焯,立即便转头直向“皇城”。
太子妃、幼芝、芝儿、五小姐,千万要珍重。此去迢迢,何期可期。但一切总会柳暗花明,待明年花开。便不会再如那般,一定挺住。活着便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