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隱士之爭(1 / 2)
第128章 隱士之爭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宫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很多大臣都听说了,清河王莫名其妙的吐血,清河王长子却被封了侯,这一切都很反常,他们自然要打听。
虽然皇帝下令禁止泄露,但外臣和宦官勾结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那些最顶尖的大臣如太尉张禹,还有在宫中的尚书令黄香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他们並没有立刻做出反应,而是等待著皇帝的处理,若是这一次再不让诸王就藩,他们就有话说了。
大汉的天下不是当今天子的天下,而是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他们定下来的制度,后世皇帝不能够隨便违反,若是日食那会让诸王就藩,何至於出现这等事,完全是自己找事。
对巫蛊这一类的东西,这些儒臣压根不相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地下埋几个木头人,用针刺在布偶上就能诅咒皇帝,让他们一个接著一个的死儿子,根本不可能的。
不过这件事暴露出一点,皇帝子嗣单薄,又不愿意册立太子已经引起了凯,此时必须让诸王就藩,最好册立太子,哪怕不册立,也要让平原王接受名师的教导,光光一个名气不大的荀淑是不够的。
广成苑发生的种种,这些大臣们也都知道了,他们同样很关心那帮子年青人搞得稻麦联作、等事,有纺织物存在,应该希望很大,但稻麦联作实在太夸张了,总觉得不可思议,但那般年轻后生已经在忙活,这也造不了假。
虽然將信將疑,但大佬们还是希望能够成功,那当然是天大的好事,那些年轻人得名之外,最起码可以得到一个正式的即官,走上仕途一点都不难。
他们这些头头脑脑也不会差,推广这一类的农作物自然是他们的活,一旦大规模推广,天下人得到好处,他们的口碑也会直线上升。
那位已经成为平原王妃的女奇童敢公开挑战大隱士,关西孔子杨震,还说了一连串实,暗戳戳的指责隱土们相互吹捧,搞一堆虚头巴脑的东西,也说中了大佬们的心理,他们非常喜欢寇淑的说法。
此时在台上的大人物大多是明章时期就开始为官,靠著做实事起来的,哪怕同徒鲁恭那个扯续子的傢伙,在地方的政绩也不差。
鲁恭品行也说的过去,他为司徒,提拔任用的官员一大堆,可就是不提拔那些门生弟子,有人不愿意抱怨,鲁恭说如果你们干得好,郡县自然会推荐你们,
又何须我来提拔也正是有这样一批能干的官员在,本朝才越来越繁荣。
这帮人当然不可能喜欢杨震这种做法,你到底为天下人做了什么,为江山社稷立了什么功劳,敢號称是关西孔子,难不成我们这些台上的大佬还不如你吗
若是大傢伙都有样学样,妄图通过养望製造舆论,希图高位,大汉的人事选拔制度就一定会败坏,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些人也比较赞同寇淑將读书的作用一分为二的说辞,总结得相当到位,不过对她改革察举制和设立新太学的提议则各有想法。
有的觉得寇淑的建议很有好处,確实要考一考,確实有必要加大考核,也確实有必要加强对孝廉以及地方佐更的培训,现在的浮华之士实在太多了,而且论理,地方佐吏也確实应该更多的效忠天子,而不是地方主官。
但更多的人则是不以为然,这些人当然知道寇淑的建议对大汉有好处,但大汉有好处不代表对他们有好处,他们是现行制度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受益者,傻子才想著改变,我提拔任用的佐更当然要把我当成君主一样侍奉但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是支持,还是反对,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平原王妃,那个还不到十岁的大汉女奇童绝对有真才实学,即便她还年幼,政治积累不够,但背后有人指点,她能够理解,並通过合適的机会提出来,也不得了!
宫中的种种他们也都有所耳闻,宫中多有讚誉,又既有德行,能对人士选拔制度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不就是第二个邓后吗甚至比邓后还厉害,邓后可搞不出格物那一套东西。
现在这么小就这般厉害,等她在吃人的宫廷再歷练几年,成年之后的她该有多么厉害很多人隱隱意识到大汉帝国很可能会迎来一个女子长期秉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