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察选改革(2 / 2)
如兵法、武器製造、城墙构建、边疆地理歷史等,必须严考察祖上方能入学,最好是將门之后,那等为王莽篡汉效力过的士人子弟就不能入学。
就学之人可以直接考核之后出仕,或为边將,或拱卫京师,这就保证了我大汉的军队掌握在可信之人手中,而经过培训之人,就算不是卫霍,也不至於变成赵括,而经过学校教学,可以增强对太后和皇帝的忠诚。
又如算术、修城建宫、水利屯垦、天文等学说,要想有突出的成就,不仅需要有大量的空閒时间,还要有相当的家族积累,这正是为偏远皇族和列侯子弟准备的,可设立专门学堂,让偏远皇族和列侯子弟从小学习,再通过相应的察举科目出仕。
皇族和列侯子弟学一点儒学,提升修养就行了,大部分时间应该放在格物学的研究上,这些人的入仕途径必须与天下士人有所区分,如此他们就不会和士人凑在一起,大汉江山就可以得到真正拱卫!
与此同时,朝廷可以扩大孝廉的察举人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到洛阳,嗯,也要更多的选拔太学生中的有用之才,一次只招十儿个太少了!
人多了,朝廷可选择的余地就大,这也会让真正有才德的人心向汉室,不至於因为出身贫寒,
不被地方察举,对朝廷怨恨无比,
在宽察的同时,必须严举,非经过考试不能举官,即便是公府徵辟的天下名士如杨震等也需要考试,哪怕为此得罪了天下名土,也必须確定察选考试的权威,必要时可由太后和陛下组织殿试,
通过者皆为天子门生!
考试时必须依靠按照官方制定、出版的儒学经典和释读,有违反者直接判罚为零,同时严格考试流程,严抓考试作弊,並给予成绩最好的几个人以特別的待遇,比如一出仕就担任议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必须成为现实—”
寇淑这一套方案一出,邓绥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看向身边的女尚书,“记下来了吗”
“奴婢已经记下来了!”
“立招邓车骑入宫!”
本来邓绥以为寇淑只是想给格物学推广带来一些好处,但听到这里,她已经完全明白寇淑对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案。
寇淑以防范王莽再现为藉口,提出了两大改革思路,一是开闢更多的察选途径,必须有利於偏远皇族和列侯出仕,保证大汉帝国不变色。
二是进一步加强官员选拔考试的规格和標准性,让更多的寒门出仕,避免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土人操控人事选拔,以保证上升渠道的通畅性寇淑这些提议都是后世无数统治者们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一拿出来,邓后就知道其具有的重大意义,而且她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邓绥虽然对寇淑多有忌惮,但两人都是刘家媳妇,出身也都一样,都是列侯之后,考虑各种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刘家江山世代延绵,也都希望自己的娘家人可以永保富贵,与国同休,所以寇淑的顾虑,也是她的顾虑,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寇淑的提议。
哪怕寇淑有私心,想著提升格物学的地位,但她还是可以接受,谁没有私心,寇淑做到公私兼备,已经非常难得了!
此时邓绥需要考虑的就是,她现在的政治地位並不巩固,她需要確定哪些可以立刻做,哪些可以以后做,分阶段执行在等候车骑將军邓鷺时,邓绥对寇淑进行了一番试探,说你既然对治国之道这番精通,又已经陪同陛下上朝,那就陪同我一起阅读各种奏章。
寇淑则果断拒绝了,“母亲,孩儿虽然有一些想法,但年岁尚幼,多听多看,有什么想法私下里告诉母后即可,批阅奏章什么的,孩儿既没有那份精力,也没有兴趣,孩儿还有好些格物课题需要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