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盐税(1 / 2)
第223章 盐税
邓绥怒气冲冲的说道,“大兄何必避重就轻奢侈之风难道不应该压制吗奴婢难道不应该释放吗大兄不够礼贤下士吗邓氏还不够谨慎吗彼辈竟还是这般!怪不得淑儿不喜欢鲁氏,这等人除了邀买人心,与国毫无用处!”
邓绥熟读经史,读书时就和家人討论这个,討论那个,很早就有理想,成为皇太后之后,自然想著为天下做一些事情,但她怎么也想不到堂堂大汉一年才几十亿钱收入。
永元年间明明是大汉的鼎盛时期,结果仅仅一次南巡,一次天子葬礼,大汉的府库竟然不行了这怎么可能,大汉不应该富有四海吗
仔细一看,扣除朝廷和军队的日常费用和宫廷销以外,汉廷可以动用的钱少得可怜,就这样每年还要给南匈奴两亿钱,给鲜卑2.7亿钱,给乌桓的钱也是数以亿万,这加起来都超过財政收入的一成。
汉人性格大多刚强,自然对这样的局面也是不爽,寇淑那个小女娃一肚子不爽,想著对南匈奴下狠手,邓绥虽然没有同意,但心里也也跃跃欲试。
所以邓绥对执掌天下的汉和帝和朝臣们並不怎么看得上,整天看得挺努力,似乎一副明君贤臣的模样,可结果却这般糟糕,都是一群什么样的虫在治国
邓绥时不时和寇淑討论国事,可不仅仅是小几媳和小皇帝关係好,也和寇淑发现永元稻和有关,稍一推广,少府的收入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小儿媳比大臣们能干多了——
而与前世不同,邓绥並不存在任何册立天子的瑕疵,她的执政合法性非常强,而邓寇的友好关係,也让邓绥没多少后顾之忧,自然不太在意朝臣们的感受。
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她比较谨慎,比如同意寇淑的建议召开三老会议,但在人事安排和日常事务上,她往往只是和身边人討论一下,就直接拿主意了。
就这样,邓绥还是不太满意,她已经想好了,等到出现天灾,就以此为由,罢免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她已经不是执政之初,完全不需要朝臣同参尚书事。
所以当寇淑提议对奢侈之风下手,並建议让鲁不上书,哪怕邓绥明知道这是欺负老同志,也同意了,她也想试探一下朝臣是不是很配合,而试探之后,她自然大为光火,朕让你们做点事情,竟然敢討价还价,直接对宦官下手
与邓绥不同,邓鷺是家中老大,从小被教育要稳重谨慎,执政以来也是求稳为主,他並没有太强的权力欲望,所以在內,他甘心听从聪明妹妹的摆布,妹妹想做什么,他也支持,邓绥不仅是他的亲妹子,也是主君。
在外,他非常在意朝臣们的反应,甘心做一个会议召集人,而不是主导者的角色,说白了,他就是一个被命运推到暴风口的普通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选择了隨波逐流。
这也让邓鷺成为前世两汉时期最奇葩的执政外戚,表面上看他掌握看大权,但实际上他十分安分,几乎没有主动为自己谋取什么,不爭权,不牟利,儿子接受別人一匹马的贿赂,他竟然把老婆儿子头髮剃光了,向天下人谢罪。
被汉安帝逼死之后,不断有大臣为他鸣冤,也是这个原因,看到汉安帝的操蛋表现,
在看到安帝任命的那帮子虫,朝臣们一比较才发现这样的外戚是多么的可贵,失去才知道珍惜,已经晚了,自此之后,再也没有本分的执政外戚,彻底绝种了—
所以邓鷺做出了一个十分软弱的回覆,邓太后一听,自然更加恼火,“大兄太软弱了!”
面对邓绥的吐糟,邓鷺十分为难,这事情明明是妹子挑起来的,你不让鲁不上书也不至於被人要求裁撤宦官,现在你又不满意,这算怎么回事
邓绥见状,更是恼火,想了想,连声让人把寇淑喊过来,在邓绥眼中,寇淑更加瞧不起那些朝臣,而且还很有对付他们的办法,朝臣们喜欢唱高调,用舆论说话,寇淑就想出了外戚办报加三老会议抗衡邓鷺沉默,並不反对,过一会寇淑好奇的过来,邓绥询问鲁不奏章之事,寇淑笑著说道,“母亲,鲁太傅的上书是好事呀!
大汉確实要压制奢侈,只是他要求裁撤宦官的说法中有一些问题,光武时期没有北宫,只有南宫,先如此南宫、北宫都需要人管理,宦官人数多一些不奇怪,要比较,可以和孝章皇帝时期比较。
而对裁撤下来的宦官也要好好安排,宦官侍奉太后陛下多年,皇家有责任让裁撤的宦官有一个养老之地,母亲不是想在少府在关键地点设立仓库,以防万一吗为避免地方盗窃,朝廷可以让裁撤的宦官前往看守,以防方一!”
邓绥心中一动,想起寇淑借办报的机会,往地方安插人,这应该是同样的意图,让依附於皇家的宦官下地方,这是不错的建议,邓绥立刻笑了起来,“淑儿说的在理,大兄你怎么就想不到呢”
“臣本来就愚笨——
邓绥不理睬大兄所说,试探道,“现如今,我朝的盐税收入一日不如一日,朕欲派遣裁撤的宦官监管”
话还没有说完,邓鷺连说不可,光武皇帝时期就已经把这一块的巨大收入,交给地方,这是各地郡守的事情,你现在想地方派人监管,而且还是宦官,一旦出现巨大的利益之爭,我们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