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无奈的贪腐(1 / 2)
第235章 无奈的贪腐
邓绥最后也没有决定是否搞当代版本的《宅田法》,她担心激化矛盾,到了元兴二年,永元稻和得到了更大的推广,各类公田可以產生大量的財政收入,今年既无大的战事,又无多少天灾,是难得的好年份,汉廷的日子还不错,没必要把事情搞大。
虽然大汉的流民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於弘农到洛阳的粮食运输都受到流民抢劫的影响,但正如寇淑所说,汉廷在南方的开垦有所突破,寇淑又研发出了火器,朝廷有土地可以接纳流民,有更加强大的武力可以镇压叛乱,所以邓绥不著急。
寇淑同样不著急,对她而言,能召开三老会议,三老会议接受將良贱关係改为主客贱关係,接受通过契约约束主客关係,接受流民就地入籍已经是重大突破。
三老会议死活不愿意接受客户自由迁徙,寇淑压根不在意,马上天灾人祸一起,到处都是流民,汉廷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迁徙流民,寇淑想要的人口自然会有,著急什么“
虽然寇淑不愿意寇標太突出,但毕竟是灭国之功,邓绥还是坚持封寇標为侯,寇淑退而求其次,不要美地,改封人口比较少的偏僻之地,好给未来留下一些余地,邓绥然之。
寇淑想了想,提议芜湖县,给他一千户就够了,邓绥並不奇怪寇淑要芜湖县作为封地,寇氏很明显想在芜湖新搞一个分支,不过她觉得这个封地太少,最后敲定给了两千户。
而在职务安排上,寇標將被任命为新设立的玄郡南部都尉,驻扎高句丽旧地,至於是否设立高句丽公司,邓绥的意思是等一等,看看东朝鲜公司的进展再定。
达成一致之后,邓绥主动提起了少府仓库之事,现在汉廷有一些家底,设立一些仓库,既可以救急,又可以安排一些宦官,以监察地方,一举两得的事情,邓绥相当上心。
尤其是当下,各郡三老这般不配合,而通过释放奴婢一事,也很容易看清楚大臣们的屁股坐在哪边,事实证明很多人,甚至包括邓氏子弟的立场都有问题。
邓绥更加不安,她告诉寇淑原来只在州一级设立少府仓库还是不够,她有意在那些人口密集的郡也要建立仓库,她询问寇淑这些仓库多大规模比较合適
寇淑当然表示赞同,她认为乘著这两年少府有些积蓄,而民间因为永元稻產量增加,
粮食便宜的机会,可以多储备一些粮食,寇淑应该少府可以拿出五万万钱,增加五百万到一千万石粮食储备。
邓绥十分吃惊,“淑儿,这也太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与其留著一堆钱,还不如留下一仓仓粮食!”
“仓库不可能迅速建起来!”
“母亲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可与大臣们商议,今年少府提供五万万钱,將本应发给大臣们的相应粮食,计入少府库,朝廷派出宦官看守即可!”
“这个办法倒是简单,只是淑儿这般急促,莫非明年有天灾———
“孩儿认为朝廷府库的储粮太少,这是非常危险的,为以防不测,朝廷多储备一些粮食总是好的!”
在寇淑前世的中国,有一个大概的记录,人均粮食在330公斤,虽然粮食供应比较紧张,但不至於出现饿孵现象,但若是人均粮食在300公斤以下,就非常危险,而在建国之初,人均粮食只有可怜巴巴的209公斤,所以kt被推翻就成了必然。
在这个生產力不发达,老百姓普通只能吃两餐的时代,寇淑认为必须一步步实现人均粮食300公斤,也就是10石,才是比较安全的。
考虑到各种隱藏的户口,寇淑估计此时应该有6000万人左右,换句话说,东汉帝国帝国年需要粮食6亿石。
汉代大概有7亿亩,扣除经济作物的种植,粮田大概在6亿亩以上,所以只要稻麦轮作在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寇淑並不是太担心未来的连续天灾,民间肯定有足够的粮食。
但在这个时代,运输是非常大的问题,现在又不可能修大运河,南北河运输送能力有限,而且这个时代的粮食储备技术不够,各种各样的损耗肯定十分惊人,所以一旦出现大灾,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相对短缺,此时若是没有足够的储备,肯定会有很多麻烦。
或许是过去多年的日子过得不错,没有遇到多大的灾荒,东汉帝国的粮食总储备並不是很多,这並不奇怪,东汉帝国的財政收入一直不怎么样,不会专门去搞储备库。
邓绥能搞少府库,也是因为这种新农作物的出现,少府有了一大笔钱,可以考虑做一些事情,用来储备粮食,这说起来还是寇淑的功劳
寇淑没有正面承认她是否发现明年有天灾,邓绥自然不安,心中七上八下,她权衡一番,觉得不能冒险,微微点头,“淑儿既然觉得有必要做,那就做吧,朝廷府库中多一些粮食总是好事!”
“母亲圣明!”
“朕只希望明年不要有天灾!”
“我朝地方辽阔,不可能到处都风调雨顺,每年总有些地方会遭灾!”
“只要四州大水,五州大水这一类的事情不出现,朕就能安心!”
寇淑心说,接下来可不是四州、五州大水,而是大水、旱灾、蝗灾、地震、兵祸轮番上阵,简直比崇禎剧本还要残酷,真不知道这位太后前世是怎么熬下来的。
寇淑想了想,笑著问道,“孩儿听说有大臣说宦官外放会乱政”
“哼,宦官確实有不安分的,但大臣们难道都安分吗贪鄙之人比比皆是!”
“这也怪不得大臣,我朝的俸禄制度有大问题!”寇淑举了他的老师荀淑为例,荀淑是是六百石的北宫卫士令,每个月可以领42斛米,相当於7000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