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初胜(2 / 2)
但寇淑也担心引发皇帝不爽,所以一旦涉及到人事安排或者贬斥官员的处理,她会要求尚书台准备好几个人选,准备几套不同的处置方案,然后给皇帝挑。
当然了,这个人选实际上也经过了一些妥协,相应的处置都是三方能接受的,大同小异,不至於有太大的区別。
寇淑很特別,他在汉廷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掺和的比较大,但对汉廷具体人事任免问题不是太在意,除非是一等一的人才,否则都是可以替代的,而她还处在熟悉期,真正了解,且信任的人不多,所以她特別要安排的人不多。
这种操作模式下,寇淑与大臣们的衝突很有限,寇淑不怎么掺和人事,管的是军国大事,而这一块又有商有量,她都言之有物,大臣们深知天后之才,又知道寇氏权利滔天,自然不至於和她对著干。
大臣们心里都清楚,皇帝能亲政,完全是寇淑和寇氏的功劳,皇帝身边的所谓章德营和少府护卫营背后又和寇淑有很大的关係。
皇帝身边的宦官、宫女甚至於生母一脉的亲属都和寇淑有莫大的关係,虽然不能说皇帝控制在寇淑手中,但寇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毋庸置疑。
现在寇淑肚子里怀看孩子,目前种种跡象表明天后怀孕至今,並没有什么麻烦,能吃能睡,除了怀孕早期据说出过一次血以后,也没其他问题。
而根据经验丰富的太医观察,还有孕早期出血等症状,寇淑生下一个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多,若果真生下,还能健康成长,那就是铁定继位的嫡长子,这意味著什么,大臣们很清楚。
所以除非寇淑失去了对皇帝的影响,又生不出儿子,还有强有力的挑战者,
才会有一些人对著干,现在压根没有人犯傻。
反正天后对大臣们一视同仁,也没说谁的人可以用,谁的人不可以用,那就比较好相处了,何必惹她不高兴这可是大汉三百多年来独一份的天后!
而这种模式下,皇帝充分享受到了皇权的威严,大臣们推荐三个人,我有挑选的余地,大臣们想宽纵某某人,皇帝也可以说不,选择与大臣们心意不同的处置方案,皇帝自然觉得很爽,这才是皇帝呀!
虽然在军国大事上,皇帝屡屡与票擬不一致,但皇帝这会也才亲政不久,很多东西不是很懂,甚至於连寇淑也不太懂,他也不敢自作主张,遇到大臣坚持,
他往往会有一些退让。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大汉皇帝对汉廷的政治运转並没有大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寇淑的意愿,也是尚书台和南书房大臣们共同的意愿,这一套模式下,大臣们实在太享受了,这和以前侍奉邓氏完全不一样,邓氏不尊重大傢伙,最喜欢的就是和身边人开小会—
所以寇淑才有这些个指示,她也压根不怕皇帝不听,他没那个底气说不,就算皇帝真昏了头,寇淑也不让,老爹就要回来了,吃饱撑著在这个时候冒险!
而最后的结果也確实如寇淑估计的那样,皇帝还是听从了稳健之举,毕竟他也不希望打败仗,不过当大汉中枢的批覆送到关中前线,负责总督骑兵,攻击叛乱羌贼的耿夔就有些不满意,在他看来,朝廷完全没有必要这般慎重。
汉军討伐匈奴的主力骑兵兵团分成两路,一路由耿夔指挥沿著黄河向西前进,不断追剿匈奴余孽,並进入到前套地区,也就是北地郡一带;另外一路则由寇安指挥,护送驃骑將军南下进入关中,然后不断用骑兵攻击羌胡。
按照驃骑將军制定的计划,两路汉军骑兵需要先平定北地、安定等关中北部地区的羌胡叛乱,清理那些不安分的胡人部落,让羌胡不至於再次闯入关中和三河地区。
由於对匈奴的大胜,两路汉军都有大批缴获,效仿匈奴人驱赴看牲口,一路吃肉喝奶,在加上茶叶解腻,还是可以撑一撑的,並不需要大量后勤保障。
汉军对投降胡人也不是安抚,而是效仿应对南匈奴之策,对遇到的各部胡人相当严厉,愿意把主力拿出来,跟隨汉军斯杀的,胡首还能保住地位,通过斯杀取得信任。
若是首鼠两端,直接灭掉,清理后患,男丁掠为辅军,妇女儿童变卖为奴隶,反正绝没有好果子吃
到了元兴七年八月,这一战略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汉军本身战斗力就强悍,
加之又有火炮枪械支持,又有诸郡郡兵和关中重兵兵团的协助,所以这一多个叛乱部族遭到攻击后,没办法久持,要么投降,要么西逃。
通过这一连串斯杀,耿夔对羌胡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明明不怎么样嘛,朝廷为什么这般小心,持重个鬼,继续猛攻不是挺好的吗
作为前方统师,耿夔有一定的自主权,而且秋收就要到了,恰好军事计划中就有发动一轮新攻势,破坏羌胡秋收,让羌胡喝西北风的打算,所以他决定加强攻势,若是能重创,甚至摧毁羌人主力,也是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