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帝病(2 / 2)
但这一次与眾不同,这是制度层面上,確定了寇淑的权力。
虽然大臣们都知道早晚有这一天,但皇帝这样的状態让大傢伙非常担心,寇淑则告诉他们先擬定詔书,或许过两天皇帝就好起来!
但这一次的情况有些不对,皇帝昏昏欲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好,一直喊头疼,寇淑很担心他会不会搞出了脑淤血,这就没办法了,不要说汉代,哪怕后世也不行。
寇淑不得不考虑后世,她召见尚书台和南书房大臣,要求尚书台会同九卿操办太子册立大典,寇淑要求册立太子一切节俭,理由很简单,虽然羌胡遭受重创,但天灾不断,战事频繁,朝廷財力紧张,能节省一些也是好的。
寇淑同时指出太子年幼,不適合住在东宫,会和她继续住在一起,不过太子宫属官要设立,寇淑任命太尉黄香为太傅,驃骑將军寇鰲为太保;大將耿夔为太子太师;大將梁懂为太子太保;东汉关西出身的士人领袖杨震为太子太傅(中两千石)。
寇淑又任命关东出身的土人领袖恆焉,为太子少傅(两千石),外戚出身、与寇淑关係很不错的梁商为太子少师,又任命大將寇坚为太子太保兼任太子卫率。
司隶校尉一职由黄门侍郎法雄迁任,同时拜尚书左雄为黄门侍郎,代替法雄南书房大臣职务;寇淑又调整了北宫卫士令,寇氏旁支出身,且在江南得到歷练的寇林担任此职;
前北军中候、洛阳令朱宠干得不错,被提拔为太守
这一连串调整,目的很明显,首先確定了未来黄香、寇鰲为辅政大臣,又把前线三位大將耿夔、梁懂和寇安调回朝中,以高位宠之,让他们担任天子的师保,可以安抚他们。
如此一来,西线庞大的汉军就控制在虞翊手中,虞谢是文臣出身,虽有谋略,但並不需要担心造反,如此可以保证汉廷中央对汉军野战军的控制,当然了,军事上也是以防守为主,幸好此时是冬天,也方便调整。
杨震、恆焉这对师兄弟负责太子的教导,这也是在拉拢土人,而从政治利益考虑,寇淑也乘机將寒门地主出身的文法吏,法正的祖先法雄任命为司隶校尉,这样一个才能不错,但出身不怎么样的官员担任司隶校尉这等雄职,寇淑可以放心“
而为了避免意外,除邓氏列侯出京,朱宠这样有关係的大臣出外,寇淑又对宫中进行了一番调整,比如北宫卫士令安排了寇氏子弟,说白了就是把太后变相软禁起来,避免在关键时刻,邓后搞出事情。
这些人事调整,寇淑当然要和皇帝说一说,病中的皇帝一是怕邓氏乘机搞事,二怕大將造反,三怕士人不安分,所以寇淑这一连串调整很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都表示同意。
在这一连串人事调整后,寇淑要求黄香、寇鰲领导三公九卿负责朝政以及正在召开的三公会议,必须儘快通过国债、金官两案,同时要求往重点地区的盐官派驻巡盐御史,以增加盐税收入,朝廷不搞专卖,加强控制还是可以的。
又过了几天,参预朝政的寇淑向皇帝上书,提出了八条建议:一:劝农桑,薄赋。
二:减免各地役,同时给关中、凉州的役付款,以安抚民心;三:息兵,乘胜救免一些叛乱的羌胡,毕竟称帝的先零羌已经完蛋,最大的障碍已经没有了。
四:禁止奢侈、浮巧之物上贡,除太后所居永乐宫以外,其余各宫室搜索奢靡之物,
对商贾出售,以賑济灾民。
五:广言路、杜谗口;六:王侯以降皆督促学习格物学,鼓励各地效仿太学和格物学堂筹办地方学堂,学儒以修身治国,学格物以富国。
七:以庆祝立太子为由,赏赐洛阳驻军和边军;八:中央和地方官更任事久,材高位下者,立刻就军国大事向朝廷上书,言之有物者擢升。
皇帝看到后,立刻批准,然后对天下公开,这个言事八条实际上是寇淑向天下人证明她有资格越过皇太后摄政,毕竟宫中还有一位多年摄政的太后,她必须抢先下手虽然皇帝每年都要生病,但这一次病得不轻,连立太子也只是詔书,皇帝没有召开大朝会,这立刻引发朝廷不安。
不过皇帝只是身体不好,头疼不断,並没有完全丧失执政能力,而接下来的一连串人事安排和《言事八条》也巩固了朝局,所以元兴九年初,皇帝虽然没有出席正月旦,朝堂慢慢稳定下来。
在这个阶段,寇淑虽然干预朝政,但大小事务都让尚书台和南书房討论,她只是盖盖章,並没有搞事,正月初几时,还让老爹出席三老会议,对三老们客客气气,赠送了一大堆礼物以为安抚。
这段时间,寇淑的心思都在宫內,此前顾忌邓绥和后宫顏面,有些事情不方便做,这一次她也不客气了,不管是邓太后,还是马贵人这些宫人,那些被確定不安分的人,都被赶出宫,这会不搞清一色更待何时!
这一年操作,宫中上下都若寒蝉,哪怕是邓太后也比较小心,她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异常的敏感,若是產生了误会,她这个皇太后走在前面也不奇怪也就在汉宫內部出现动盪之际,隨著风向的转变,大批前往南洋甚至於印度的海船返回,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交州通过邮驛传来一一少府派往扶难王国买粮食的船队已经驶入了长江,十二条海船成功返航了十条,运回了十万石粮食!
扶南王朝既然產出不少大米,所以寇淑下令十二艘大船沿海海岸线,装著丝绸、布、陶瓷(炉温提升技术也被应用於陶瓷,顺利烧出来了青瓷,而宫中又按照寇淑的秘方,通过加入动物骨灰,搞出了骨瓷,这些都是高档瓷器)前往交易。
而前往印度洋的天竺国(后世称印度)的少府船只有三条船,此行目的一是进一步探路,二是建立相对稳固的官方商业联繫,看看购买粮食、这一类的物资单价有多大。
对去年寇淑的做法,內廷的宦官还有少府的官员们都认为这是一场赔本买卖,毕竟航程遥远,危险重重,一个不小心,这么多船全部沉在大海中,那就亏大发了。
不过寇淑很坚持,原因很简单,来自於交州的粮食已经成功运到了洛阳,而交州与扶南王国的海路並不需要太长的时间,这一趟运输难度並没有那么大。
就算这一趟前往扶南王国的海运亏了,十二条船只能回来几条,也是非常赚得,因为大汉帝国出售的是丝绸、布、陶瓷这一类奢侈品或者准奢侈品,获得的是生活必需品。
一条大海船船可以装一万石粮食(300吨多少),一千条船就是一千万石粮食,洛阳一年也就需要这么多粮食,汉帝国完全可以用这样的贸易来解决首都粮食的供应问题。
而沿海地区產粮的地方可不仅仅是扶南王国,三韩、秋黄群岛还有南方那么多岛屿,
完全可以搞出几千万石粮食输送京师,说到底不过是几千条海船,大汉又不是造不起。
一旦实现了这样的供应,大汉帝国未来好办多了,可以减少粮食徵购,也可以拿著外来的粮食修建大量的运河,然后在关键要点修建更多的粮仓,一旦遇到天灾,朝廷可以对外放粮,丰產之年就可以储备粮食,大汉老百姓就不用在荒年流亡,荒年也可以扛得过去。
这番话一出,不管是內廷宦官,还是少府官员都是称颂天后高瞻远瞩,这帮人迅速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建立海外的粮食產地,然后通过海运回国,而对汉帝国而言,付出的代价是可控的,毕竟粮食太过重要了!
所以此时消息传出,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各地方的上计更,亦或是各地的三老,都兴奋无比,不断上书称颂天后英明,一口气运来了十万石外洋之粮,意义太大了!
事实上,好消息还不仅仅如此,寇淑告诉病中的皇帝,寇氏的船队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秋黄四岛最北面的大岛进一步探索表明有一个非常大的牧场,牧养百万马牛都有可能,甚至於还发现了野生稻种!
寇淑高兴得说道,“陛下,日后裕儿有福了;有此牧场,未来就算羌人再叛乱,朝廷也不会担心无马可用;秋黄北岛十分寒冷,此处能种水稻,或可种植於北方各郡,到时候边地就不必太担心缺粮!”
皇帝听说后,同样欣喜不已,他靠在枕头上道,“皇后还少说了一样,有大船浮於海上,不断运粮,未来哪怕遇到大灾,裕儿也可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