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邓访上京(1 / 2)
第331章 邓访上京
洛阳郊外偃师县东南20公里的山,景色清秀神奇,四周平畴无际。山扼辕,察鄂岭,东邻中岳太少;眺水泉,望香山,西傍龙门伊闕;看马涧,观万安,南对九龙黄庙;耽原陵,瞰伊洛,北瞻邯山黄河。
一处依山傍水的別居中烟雾繚绕,此处原是尚书郑均出仕前的棲身之地,如今是偃师名士杜胜的產业。
春风拂煦之际,杜胜带著他最喜欢的三儿子杜乔在这个別居,正在宴请从徐扬巡视返回的大汉新任尚书右僕射邓访。
杜胜的父亲做过太守,杜胜先为太学生,后为县吏,然后被举孝廉,旋为尚书郎,他与邓访交好,后外放大县县令,一路相当顺利。
一任县令下来,杜胜即將迁升小郡太守,向第二代两千石进军,但遇到了宫变,杜胜被人举报党附尚书邓访,面对司隶校尉下属的緹骑询问,杜胜要脸,没有低毁邓访,寻即被罢免。
幸好新上台的帝后无意兴大狱,杜胜也仅仅是罢官,倒也不用担心下狱遭罪,回乡之后,杜胜小心翼翼了一段时间,等到杨震为司隶校尉,他才开始活动,谋求再次出仕,不过他不愿意毁邓访,出任之路自然不顺利。
不过失之於此,也得之於此,就在元兴九年三月,被赶到东南之地巡逻屯垦长达两年有余的邓访咸鱼翻身,执政的天后寇氏想起了这位邓氏骨干,任命邓访为尚书右僕射,杜胜看到京报后,欣喜若狂。
邓访出任这等要职,杜胜自然有望出山,甚至更进一步,所以得到消息后,杜胜一直派人等候在道路上等著见面,他此举除了谋求再次出仕以外,也想搞清楚朝政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段时间朝廷的动作太大了!
元兴八年后天后摄政,上书言事,到了元兴九年初,三將军回朝,天后连续劳军一番后,寻即打著皇帝的旗號对汉朝制度和人事进行了一连串大调整。
天后先是按照三公会议的说法,下詔书扩大了孝廉的人数、范围,同时確定了两级考试制度,最后一级殿试虽然都能录取,但没有人不想进尚书台和南书房,至此,大汉传统的徵辟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但这份詔书又指责太傅、三公和开府的將军府中员较多,徵辟能力参差不齐,各种费太多,规定这些重臣徵招的高级別官员必须陛见,其余人等必须经过光禄勛考试。
换句话说,大汉重臣的开府权被侵夺了一半,虽然可以继续徵招人,但重要官员要被皇帝看一眼,低级別要考试,不通过者,不仅仅属官要倒霉,这些开府重臣也会被牵连,
这自然是对这些重臣权力的巨大约束。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影响十分巨大,传统的举孝廉制度下,孝廉异常珍贵,但现在数量多了好多倍,有才学的寒门地位机会就大多了!
而皇权侵夺开府权,同样也是在打击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能够被三公、大將军们看重的,哪一个不是有名有势的,要被皇帝接见和考试,这自然有不少约束。
紧接著,天后调整了尚书台,尚书令李部外放右扶风,帝后信任的老师荀淑升迁为尚书令,又以事务繁忙为由,设置左右尚书僕射,御史出身,这段时间一直在关东剿匪的中郎將王宗拜尚书左僕射,邓访为尚书右僕射,尚书台又进行了一番新的调整。
詔书以三公录尚书事,三公曹发挥不了监察职责为由,取消了尚书台三公(负责监察三公,审判重要官员)曹和两千石曹(监察地方刺史、郡守、国相),两曹尚书改为治书侍御史,划给御史台。
吏、民、客、中都官四曹没有变化,又新增了负责各类工程营建的工曹尚书,以及负责军队后勤、军械製造的兵曹尚书。
南书房则悄悄设立了天后亲掌的军机房,负责汉军中央军曲长(军侯)、边军司马这一级及以上军官的档案和人事安排,天后使用的要么是宦官,要么是格物学者,都是贫寒之辈,这些人完全听从天后吩附。
朝廷还提升了多个官员的待遇,左右尚书僕射提为比两千石,诸尚书为千石;御史中丞特设为中两千石,治书侍御史、各州刺史均为千石。
这一次不仅仅中枢被调整,地方也被同步调整,在元兴九年初,国债开始发行之际朝廷下令召回了此前得罪了不少人的小黄门安怀等人。
不过天下土人压根不高兴,因为天后寻即颁布了一份具有影响非常大的詔令,朝廷以地方豪强肆意兼併土地,不断掠良为奴为由,对地方监察系统进行了大改革。
朝廷再一次严明刺史进京匯报制度,不过由此前的一年进行了调整,青徐充豫冀五州御史一年一进京,其他路程偏远的各州刺史两年一入朝。
朝廷同时决定效仿汉初,在各郡和各上县设监御史,为太守、县令之副,郡监六百石,县监三百石,驻扎各郡县,与守令別府而居。
郡监、县监除了监察太守、县令,巡视各县乡,並在守令空缺代理职务以外,太守、
县令各项政令、人事安排,必须由监御史附署,否则无效。
各郡县监御史由光禄勛从郎官中选拔人员充任,行迴避制,与太守、县令任期相同,
其接受各州刺史的领导,但由中央派遣。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除此之外,朝廷又设立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矿御史、巡屯御史、巡海御史,分別负责食盐、漕运、重要矿山、官屯、沿海港口,总之一句话,凡是跟钱有关的,朝廷都派了巡察御史,加强监管。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三公和诸將军被削弱,九卿变成了彻底的执行机构,尚书台虽然有行政权,但丧失了极其重要的监察权。
而御史台拥有了自上而下的监察权,在尚书台有几十名御史负责各项监察,州一级的刺史也划给御史台管理,而新增的各路御史则多达几百人,无所不预,权利大增。
御史中丞变成了中两千石,朝廷排班更是在三公和驃骑將军之下,九卿之上,现任御史中丞樊准更是被天后赏赐开府之权,朝野上下都认为此时的御史中丞已经变成了实际上的御史大夫,变成大汉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御史中丞副手治书侍御史的级別也迅速提升,而且人数也增加,直接吞下了尚书台两个曹之后,治书侍御史变成了四个人。
更让杜胜等士人震惊的是,詔书中明確各州刺史,各巡查御史、各郡县监御史负责本地方的国债销售,换句话说,天后直接把地方检察系统和国债销售掛鉤,完不成国债销售,地方监察系统官员都要遭罪“
如此一番大调整,皇权明显得到了加强,当然有无数人反对,不过就在一连串詔书发布的次日,在天后的操作下,驃骑將军,在长安的护军將军会同三將军,以及洛阳城內外诸司马联名上书拥护帝后和皇太子改制!
而这些將军、司马支持天后调整的原因也比较简单,一是驃骑將军和天后父女俩能千,汉军这几年连战连捷,在军中有威望;二是天后明显是为了解决財政危机,天后又强调军人的待遇一分不能少,又善待军人,连宫女都捨得出嫁,军人当然喜欢!
有了军队支持,天后压根不理踩朝廷的反对,寻即以雷霆之势罢了多个上书的官员,其中言辞激烈的十来人直接被任命为謁者,前往那些名字都叫上不来的地方出使,比流放还要悽惨!
面对有军队撑腰的天后,大臣们有苦说不出,只能相当无奈得接受了这一次大规模的改制,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服气,但各地汉军已经陆续到位,准备好镇压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