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大汉:我是皇太后 > 第355章 列侯守边

第355章 列侯守边(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355章 列侯守边

元泰五年春,洛阳,南宫前殿,耿夔的奏摺被呈上御案时,皇太后寇淑正在批阅西域都护府的军报。当她展开奏章,看到“铜矿七处,皆可开採“的字样时,手中的硃笔微微一顿。

太后猛地拍案,声音惊得殿外侍立的宫女们纷纷低头,“耿夔果然不负朝廷所望!“

大司农陈纪闻讯赶来,接过奏摺细细读罢,眼中精光闪烁:“太后,此乃天赐良机!如今我朝银幣、铜幣通行天下,民间乐用,若再得此矿,铸幣之利可再翻一倍!“

寇淑微微頜首:“传旨,命耿夔即刻组织开採,另调少府匠师前往,改良冶炼之法!“

就在朝堂为铜矿之事振奋之际,秋黄大岛又报喜,“金银矿“小皇帝显得很兴奋,“秋黄岛竞然又发现了大银矿“

“千真万確!“信使跪伏於地,声音激动,“岛上矿脉裸露,土人不知开採,我朝工匠已探明三处金矿、五处银矿,六处铜矿,储量惊人!“

陈纪眼中闪过一丝狂喜,但很快又恢復沉稳:“太后,此乃天佑大汉!若能儘快开採,我朝金银储备將远超文景之治!“

少府和大司农连夜核算,发现光光秋黄金岛流入大汉的金银铜每年可得万万钱的收益,这要是再多一些金银,那太美好了,而与此同时,通过南海贸易,大量西域的金银正源源不断流入中原。

“这些番邦金银成色不一,正好回炉重铸。“陈纪侃侃而谈,“我朝新市工艺精良,民间难以仿製,假幣之患已去七八。

1

新任的御史中丞陈禪却忧心:“太后,金银大量涌入,恐致物价腾贵啊。“

“陈卿多虑了。“寇淑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发行当十铜幣,当五百银幣后,物价確实在上涨,但却是缓慢上涨,並不是非常快。

而与此同时,少府工坊工钱,还有洛阳对外出售的粮食、煤石、丝等物也在缓慢上涨,如此一来,黔首手中也同样在增多,而朝廷的口赋算赋却没有增加,这相当於变现减少了黔首赋税,黔首何乐不为

对朝廷而言,虽然口赋算赋相对减少,但朝廷发行当五百银幣和当十铜幣,可以收取铸幣税,

再加上国债可以当边疆土地使用,朝廷的財政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不需要增加赋税,如此官民两利,大汉未来必然越来越富裕———“

陈禪有些发懵,好像確实如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寇淑当然明白,隨著外来的金银铜增多,

隨著当十铜幣、当五百银幣发行,並得到普遍认可,民间的大財主们迅速发现他们窖藏的五銖钱在贬值,他们也不得不把五銖钱掌出来使用。

按理说大量钱幣涌现出市场,物价会迅猛上涨,但寇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几年,她推动的一系列技术革新已经发挥作用,大规模的南方屯垦和永元稻的不断推广带来了粮食產量的迅猛增加,

朝廷强制推动的丝麻种植,又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隨著高炉越来越大,钢铁產量暴增,而取暖、冶炼和煤沥青修路的需求又带动了煤矿採掘业的大发展,所以汉朝的物质產量也在大增,此时必须配套推动货幣改革,若还是老一套,必然出现通货紧缩,那反而是大麻烦,穀贱伤农可不是好事.

立刻就有大臣跑出来反驳,“太后,这天下的財富是有数的,不在官,就在民———“

“天下的財富是有数的完全是错误的!”寇淑立刻斥责,“永元稻发现后,很多地方的粮產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朝廷也在不断在南方和三韩等地开垦土地,土地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大汉每年的粮食总產量当在永元期间的两三倍之间!”

“竟有如此多的粮食,为甚有这么多的流民”

“永元稻主要在南方推广,人口密集的北方还是一年一熟,偏偏又灾患不断,自然流民眾多,

要不是南方粮食越来越多,朝廷如何有余力不断賑济———“

寇淑瞪著眼说道,“现在中原各地的豪强太过无耻,占据大量土地,还偷逃税款,把应缴纳的赋税推到黔首头上,天灾一起,黔首无力抵抗,只能流亡,这也是朕推行度田和摊丁入亩的根源,

尔等真以为朕是深宫无知妇人吗”

寇淑发,大臣们连忙叩首请罪,一边谢罪,一边不断吐糟,也不知道死去的大將军家里到底是怎么回事,父子兄弟加起来都没这个闺女一半厉害,这可把大傢伙坑苦了!

更麻烦的是,这位太后还把自己对朝政的理解教授给天子,太子太傅张衡说天子有明君之相,

有人私下询问更类孝章,还是更类孝明,张平子说更类孝明,这还让不让人活了为了让这帮子傢伙老实,寇淑特意邀请百官参观少府新设的水力铸幣厂,巨大的水轮在洛河支流上轰然转动,通过张衡等人製造的精妙的齿轮组將动力传至车间,工匠们操作著新式衝压器械,

將银板瞬间压製成精美的银幣。

“诸位请看,“寇淑拿起一枚刚出炉的银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此幣之上,朕的头像清晰可见,边缘还有细密的齿痕,民间匠人根本无从仿製,即便有那奇才仿製,也必须依赖河流建立大型机器厂,自然容易被朝廷发现,想製造假幣难比登天!

一枚银幣当五百钱,可如果论材料,朝廷费不超过二百五十钱,“寇淑得意地解释,“这种银幣铸一枚,朝廷可得五成之利,如此一来,铸幣越多,朝廷收入越丰,此乃铸幣税,收取此等税,民间毫无察觉!“

铸幣厂的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五銖钱正在被熔毁重铸,“旧钱粗劣,易被剪边、私铸。“少府梁商指著熔炉介绍,“新钱成色统一,重量精准,百姓乐用,朝廷不仅可得铸幣税,民间同样不易仿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