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张衡之难(1 / 2)
第359章 张衡之难
太皇太后邓绥的寢殿內,檀香,这位歷经三朝的太皇太后半倚在软榻上,目光平静地注视著殿门。
邓绥经歷过无数风雨,现在已经幽居南宫八年有余,而对权力欲望很大的政治家而言,失去了权力,就等於失去了生命。
虽然寇淑与邓绥还是母女相称,邓绥也能及时调整心態,给寇淑做一做助手,但受制於儿媳,
被一堆人监视的日子不好过。
偏偏邓绥的兄长们一个个离开人世,现在只剩下大哥,邓绥也受到了不少打击,所以元泰七年正月旦一过,又一次病倒了。
寇淑很善於做表面工作,邓绥病倒,她也是晨昏定省,又让邓氏年青子弟回到洛阳,还把几个邓氏女叫到宫中照顾太后,让人无可挑剔。
今天也不例外,一大早,寇淑就牵著小皇帝刘裕的手,缓步走入,恭敬行礼:“母亲,今日可好”,刘裕也规规矩矩地跪下:“孙儿给祖奶奶请安。”
邓绥微微頜首,示意二人起身。她的目光在寇淑身上停留片刻,又落在刘裕身上:“裕儿,已经十岁了,近来读什么书”
刘裕下意识看了寇淑一眼,隨即答道:“回祖奶奶,孙儿在读《公羊春秋》。”
邓绥微微一愣,“这本书挺难的,裕儿可看得懂”
“確实很难,不过母后说多读歷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邓绥满意得点点头,“你母后教导的很对。”然后又问:“可曾习《论语》”
“母后挑选了一些篇章,並无通读全文”
“该读了,民间孩童五六岁就会通读!”邓绥淡淡道,“皇帝不读《论语》,何以治天下”
寇淑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隨即展顏笑道:“母亲,裕儿也不是不读,只是《论语》乃是夫子弟子们记录夫子之言,里面有问题的地方不少,孩儿这几年先教裕儿认字,然后挑选对裕儿有用的篇章先读,其他有明显爭议的,等裕儿长大之后,再读也不迟!”
“淑儿,你这教子之法倒是与眾不同!”
“裕儿是皇帝,皇帝的教育不能和民间一般!”
“但孝经总要通读吧皇帝要以孝治天下!”
“孝经確实要通读,但还不是现在,在孩儿看来,《孝经》这本书確实非常有利於大汉的统治,但皇帝太早读也不是很好。
《孝经》中孝的起点在並不来自於父母本身的爱和带来的利益,而是来自於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其实是诉诸了人的趋乐避苦的本能,而非诉诸父母和自己的关係,也就是说《孝经》中指出孝的基点就是利己。
这还没完,《孝经》中孝的终点是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说,也不在父母的体会和感受,而是在於自己的事功,要有成就,光宗耀祖。
本来,孝的要求是善待父母,並且將这种对待方式推广到兄弟、亲属,他们他的不对要指出,
但说服人行孝的理由居然都是为了利己评价了一番,寇淑摇摇头,“母亲和孩儿都是从小读的《孝经》,结果也是母慈女孝,但裕儿是孩儿所出,孩儿不希望他太早明白这种孝道,还是等大一点好,孩儿会好好教导他!”
邓绥微微嘆息,缓缓道:“淑儿,你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要,那结果未必理想,你不要忘了,你所在的地方是皇家!”
寇淑神色不变:“孩儿当然明白,孩儿会牢记母亲的教训,该放手时一定放手!”
“你捨得”
“只要裕儿与孩儿思想相通,有什么捨不得的他可是我的骨血!”
邓绥轻嘆一声:“看来你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
“那是自然,有很多大臣表面恭顺,私底下低毁,客气一点的说法是孝武之治,不客气的说我搞的是暴秦之治。”
殿內骤然一静,刘裕微微有些紧张,而寇淑却只是微微一笑,她拍了拍儿子的手:“孩儿所作所为,说到底是为了裕儿的江山,並无私心!”
邓绥抬了抬手,示意宫人退下,待殿门关闭,她才缓缓开口:“你到底想做到哪一步”
寇淑直视邓绥,声音沉稳:“母亲当知,孩儿现在不过是在践行前汉先君一直提倡的外霸內王之道!”
“哦”邓绥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何为外霸內王”
“对內,以格物之学富民。”寇淑侃侃而谈,“改良农具,推广新种,將黔首从人多之地,迁徙到人少之地,让黔首吃得饱;兴办工坊,疏通商路,让百姓有余財,而黔首富足,则天下安稳。”
邓绥不置可否:“那对外呢”
寇淑眼中锋芒一闪:“对外,则以火器之利拓土。凡日月所照,皆可为汉土。权贵子弟欲封侯拜將,可往边疆立功;寒门黔首不甘贫贱,可赴海外搏命,朝廷只需把控火器与航道,便能坐收其利。”
邓绥沉默片刻,忽然问道:“那儒家经义呢你让皇帝学什么”
“儒家教化万民,但皇帝不该只学儒家,儒家对皇帝的定义就是垂拱而治,而所谓的垂拱而治,皇帝唯一的作用就是坐在宫中,给大臣们盖章,至於奏章是什么,儒家最喜欢的就是皇帝不闻不问,只有这样的皇帝才是儒家喜欢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