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反弹琵琶(2 / 2)
萧絮托起腮帮,好奇地问:“你弹的是什么,本殿听起来很熟悉,却又说不出来在哪听过。”
“回公主,奴婢弹的是《菩萨蛮》。”
萧絮笑了:“胡说,本殿虽然不怎么听曲子,但《菩萨蛮》肯定听过,不是这个旋律。”
沈阔然嘴角勾起淡笑:“公主,奴婢是反着弹的。”
多年来邺都储位争伐,莫说皇家龙椅,就连朝堂百官,文武权贵,也都起起落落,皆无定数,独镇国长公主萧絮穿梭于权谋朝堂间,朵朵花丛过,片叶不沾身。
高位,权力,她全都有了。
要勾引这样的女人,寻常的法子不行,须得……用些巧劲。
“反弹琵琶,有些意思。”萧絮托起腮帮,玩味道,“那你会反着唱吗?”
他掩住唇角的笑意,欠身道:“禀公主,奴婢会的。”
说罢,他又抱起了琵琶。
婉转温柔的弦声轻击木板,从他薄茧轻微的指尖流泻开来:
柳庭风静人眠昼,香汗薄衫凉。手红冰碗藕,郎笑藕丝长。
昼眠人静风庭柳,凉衫薄汗香,藕碗冰红手,长丝藕笑郎。
极清朗清澈的少年音,高音起调时甚至带些恰好的女子的流水婉转,萧絮杏眼轻眯,像在打量一件精美的礼品。
……
“唱得不错。”她轻轻抬起手。
“是公主赠的琴好。”沈阔然放下琵琶,与她牵紧手,眸中清澈得宛若小鹿,“奴婢见过公主,在燕春楼,那年奴婢十四岁,才这么高,您叫黎野掌柜送了奴婢这把琵琶,奴婢一直用到现在。”
萧絮笑了下:“本殿忘了。”
因为超字数写在正文的作者有话说:
首先说个文学常识,在众多回文词中,菩萨蛮是回文词创作的比较多一种,因为它的回文方式比较简单,一句一回,同句反复,所以这首词正确唱法是这样的: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只是我个人认为,把上下回文的单句拆开来,重新组合成上下阕,这首词能够在不改其原意的情况下,更加方便读者阅读。
它的作者是苏轼,词名为《夏闺怨》,词末虽有闺怨,却轻佻、风情,非常符合文中沈阔然侍寝的情境,直白又清新。
真的很怕自己误导大家,先纠正。
第二个文学常识: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指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
但从目前可考的资料来看,敦煌壁画上那个姿势弹奏琵琶非常高难度,基本做不到,我们现代人的还原,也是把“反弹琵琶”当做一种独特的舞蹈,而非乐器的演奏。
但在正文中,沈阔然的说他反弹琵琶,指的是他把曲子反着弹了。
对于我来说,反弹琵琶的意思并没有变,依旧暗含着萧絮突破常规,不走寻常路,想干嘛就干嘛,却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最后,我想说说沈阔然。
他代表着萧絮未来万千后宫嫔御的一个缩影,他们为了某种不算善良也不算邪恶的利益,甘愿做女帝的后妃,最后就像女子一样,靠着皇帝才能在史书上留存属于自己的只言片语。
大家会发现,从桑牧、傅汝止、叱罗羽、裴弦、一直到沈阔然,萧絮的视角一直在下降,从原先曲意逢迎男人,变成了男人用尽心思,讨好勾引。
从仰望,变成了俯视。
她的成长,是渐进式的。
我自问不是个女权主义者(或者说“女性主义者”),至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并不是,我也不希望我写的文字,只流俗于浅薄的男女对立。
但我通过这个故事,已经写出了现在的我,一些我的困惑与思考,质疑与叛逆。
今天还有一章,晚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