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5章 心理测评(1 / 2)
“我对叶菲姆大尉目前还称不上了解…… 但我目前还是知道他想要做些什么和下一步要做什么。” 他的声音不像从喉咙里发出来,倒像敲在金属上的钝响,不尖厉,却能钻过耳廓,沉进听者的心里。
SCAR-H 的指尖顿在桌沿,指腹蹭过金属桌缝里的细尘。
这话听着像绕口令,云里雾里的,像隔着层磨砂玻璃看东西,明明每个字都清楚,凑在一起却辨不出真切模样。
她眉峰微蹙,眼底掠过丝疑惑——不了解过往,怎么会知道下一步?
这矛盾像根细刺,轻轻扎在心里,让她忍不住想起上次陈树生预判敌袭的场景: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防线稳固,他却指着地图上最不起眼的隘口说 “这里会有动静”,后来果然有小队摸来,正好撞进埋伏。
那点疑惑没存多久,就被一阵寒意取代。她忽然明白,陈树生说的 “不了解”,是不了解叶菲姆靴底沾过多少泥、枪上刻过多少痕;可 “知道要做什么”,却是看透了这个人骨头里的东西 —— 是他在战局胶着时会优先保物资,还是会赌一把冲缺口;是他见了诱饵会犹豫,还是会直接咬下去。
这种看透,比了解过往更可怕,像有人揣着一面能照透人心的镜子,你心里刚冒头的念头,早被人看得明明白白,连藏都藏不住。
陈树生哪里是在说叶菲姆,他是在剖开一个人的思维逻辑,把那些藏在 “下一步” 里的算计,像解绳结似的,一步步理得清清楚楚。
他的分析并非浮于表面的揣测,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洞察,仿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心最隐秘的角落。
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每一个行动背后的逻辑,都被他抽丝剥茧般地分解开来,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地标注出每一步的走向与可能的结局。
这种能力,既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控。
伊芙琳想起火神重工那些只会喊 “按规定来” 的领导,他们连下属的本事都摸不清,更别说看透人心。
他们的管理方式,像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缺乏灵活性与洞察力。他们依赖规则与制度,却忽视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这种管理,虽然能够维持表面的秩序,却无法激发团队的潜力,更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他们的存在,像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团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可陈树生不一样,他不用听你说什么,不用看你做过什么,只消从你几次决策里,就能摸透你骨子里的那点 “惯性”—— 是求稳,还是好赌,是重情,还是逐利。这种洞察力,并非源于天赋,而是源于对人性与局势的深刻理解。
他能够从每一个细微的决策中,捕捉到对方的内在逻辑与思维模式,甚至能够预判其下一步的行动。
这种能力,既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控,也是对对手心理的深刻理解。
他的分析,像是一种无声的博弈,既不需要言语的对抗,也不需要表面的交锋。他通过观察与推理,将对方的思维逻辑与决策模式,一一拆解开来,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清晰地标注出每一步的走向与可能的结局。
这种能力,既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控,也是对对手心理的深刻理解。他的存在,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既让人感到安全,又让人感到压抑。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的逼迫,而是源于他自身的洞察力与掌控力。
这种掌控力,既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控,也是对对手心理的深刻理解。
他能够从每一个细微的决策中,捕捉到对方的内在逻辑与思维模式,甚至能够预判其下一步的行动。
这种能力,既是对局势的精准把控,也是对对手心理的深刻理解。他的存在,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既让人感到安全,又让人感到压抑。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的逼迫,而是源于他自身的洞察力与掌控力。他的存在,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既让人感到安全,又让人感到压抑。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的逼迫,而是源于他自身的洞察力与掌控力。
这种能力像把钝刀子,初听不觉什么,越想越觉得冷,冷得人指尖发麻。
他缓缓收回手,指尖还沾着点虚拟的光尘,仿佛刚从叶菲姆的思维里抽出来。
SCAR-H 看着他的侧脸,忽然懂了:不了解过往又如何?
人心的轨迹,从来都不是由过去的脚印决定的,而是由藏在性格里的逻辑一点一点的铺就的。
陈树生看透的,正是这层逻辑 —— 就像知道水流会往低处走,风会顺着山谷吹,他知道叶菲姆下一步会往哪里迈,眼里盯着的是什么。
陈树生说的这话,比前线的炮火更让人胆寒——炮火能躲,可被人看透了心思,连下一步要走的路都被预判,那才是真的无处可逃。
“……”
叶菲姆的侧写档案册比旁的厚出一倍,深灰色特种纸封面磨出了毛边 —— 不是指尖故意抠的,是翻得次数多了,那些没说出口的琢磨,顺着指缝浸到纸壳上,慢慢晕出的印子。
翻开第一页就是泛黄的作战记录,纸上满是靛蓝色批注,疏疏密密的,藏着陈树生推演的影子。
最显眼的是陈树生从叶卡捷琳娜那边所得知道的有叶菲姆某次突袭的复盘,叶卡捷琳娜对于战斗尤其是对于那些战役确实有着超脱了想象的追求。
而具体的表现就是叶卡捷琳娜的记忆力确实很强并且记住了很多重要的细节,但比较可惜的叶卡捷琳娜并没有将那些关键节点全都串起来的能力,至少目前的她尚未具备全盘思考的能力,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像是面对考试是的完形填空。
或许记住其中关键的节点然后从记忆当中锁定关键的节点,叶卡捷琳娜可以做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完全就是那种可以拿到满分的存在。
但也仅限于此了。
其中关键的节点对于整体的作用还有前因后果到底是什么,叶卡捷琳娜目前还搞不清楚。
当然,这并不是在批评或者是鄙视只是一种称述罢了,叶卡捷琳娜目前所缺少的是经验。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陈树生几乎是很轻松的从叶卡捷琳娜那边打听到了全部消息,说实话这种欺骗小姑娘的感觉还是让陈树生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罪恶感。
有点怪。
而叶卡捷琳娜所提供的资料还是很不错的……虽然说不至于将叶菲姆的人生经历全都挖出来,但在陈树生这边却已经足够用了。
总体来说大概也就是两个方向了。
固执与灵活,俩词搁一块儿跟雾似的,哪看得清真人?
直到桥梁爆破的细节露出来,才算拨开了点雾:所谓 固执,是不轻易放过藏着的隐患;所谓 灵活,是早把所有可能都算在了前头。
便签背面还留着半句话:“人心像浸了水的棉絮……” 剩下的被撕掉了,纸边参差不齐的,倒能想见当时卡壳的思绪,是怎么在后来的验证里慢慢顺过来的。
说到这训练照,贴在档案最后一页,照片里叶菲姆握着步枪盯着靶心,手指却没扣扳机。
旁边的小字批注挺有意思:“扣扳机前等了十秒,还看了眼风速仪,最后弹着点偏左 0.5 厘米,可刚好避开了侧风干扰”。
这份稳定从来不是等着天上掉的,是算出来的——连风速、弹道,连带靶纸后头土层有多硬,都在他扣扳机前过了遍脑子,才肯等那十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