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1 / 2)
零号实验室需要的车间很大。因为单是钻机本体就是个大家伙。为此,海矿所为零号实验室另外搭建了一个大号车间。车间的技工岗位也增设了几个。
孟千里最近常常下车间跟这些工人一起工作。从最初叉着腰提要求,到后来拿起扳手和锤子与师傅们一起干活,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超出预期。
不过这也说得通,从前他就是那种偷偷把家里的收音机拆了再重新拼装好的孩子。八岁的时候,他的梦想是把一台拖拉机拆了,搞清它的机械原理。
十二月中旬来了今年的第二轮寒潮。车间的钢结构铁皮房冬冷夏热,技工师傅的手上都长了冻疮。孟千里的妈给他寄了双断指手套,但一忙起来根本想不起来手套这回事。他的手便也没躲得过第二轮寒潮,一到暖和的地方就又肿又痒。
这是小问题,一帮大男人并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最近困扰他们的是水下逆变器的散热问题。
为了提高功率,让钻机更稳定工作,他们给动力系统制定了新方案,即蓄电池,逆变器和三相交流电机一起构成的动力源。没想到逆变器在陆上没问题,一到水下,问题就来了——散热不好。
水下逆变器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出去,会导致逆变器温度升高,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发生故障。而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差,就导致逆变器在水下散热比地面困难得多。
地面工作时装个风扇就行了。然而在水下,理论上的几种散热方案在深水池功能试验时,效果都不太理想。即使顺利完成试验,逆变器本体仍存在过热的问题。
何咏杰最近也一直在车间进进出出,跟着他一起的是他以前在大学任教时的两个学生。
这俩学生年纪跟孟千里差不多,不知是为何咏杰打抱不平还是别的什么,工作时看不到明显的热情。倒是何咏杰,一进车间,跟工人交流起来就完全投入。他深拧着眉,整张脸都像是绞成了一个大只的百叶结。
想了很多解决方案,工人被他支使着试了又试,连着一星期了,还是没辙。
孟千里走了进来,凑到何咏杰身边,“何工,还是不行吗?”
何咏杰没看孟千里,还是死盯着逆变器,过了会儿才摇了摇头。
孟千里也试着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但何咏杰的那俩学生立刻否决了,口气里有丝淡淡的不屑。大概是觉得总负责人也不过如此。
孟千里又拍拍何咏杰的肩膀,劝道:“我前天碰见嫂子,她说你最近都很晚才睡。要注意身体啊,难题有时解不开,不如放一放,先去忙别的,说不定哪天灵光一闪,灵感就来了。”
何咏杰不是个喜欢家长里短的人,只点点头,并没有多话,反倒叫过一个技工,跟他描述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想要试行别的方法。
孟千里只好叹口气走了。在车间门口碰见小赵,两人一起结伴往食堂走。
小赵笑他:“当了领导果然不同,都学会体恤
孟千里白他一眼。
小赵又说:“但你可是五十步笑百步啊!”
“什么意思?”
“据我所知,你最近每天都是半夜一两点才回宿舍睡觉。自己都不注意保重身体,还好说人家何工?”
孟千里摆摆手,“我不一样,我年轻。李大姐说何工人到中年,体检时好多指标都有异常地方,需要养生了。”
小赵刚要说话,孟千里又说:“我这两天晚睡,只是暂时的。最近钻机的总体构造要初步定下来,跟各系统的数据协调必须要再三核定。要不然后面再改,可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了。”
吃饭时小赵告诉孟千里一个消息,“上次找你的那个孙无疾,你不是想知道他哪来那么多钱投资工程机械嘛。”
孟千里抬头,等着他的答案。
“听说那人有个哥哥是东南亚华侨。”
这么一说孟千里就明白了,他随即就知道那人跟海矿所的合作不大可能了。即使迟钝如他,也明白国家的各项改革以稳妥为主,步子不可能迈得太大。
但这也是应该的,开车的司机不能总是猛打方向盘。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但他想了想还是说:“孙无疾那个人其实还是不错的。”不知道是不是商人的处世之道,孙无疾相处起来令人觉得很舒服。
小赵笑了,“你居然对他评价颇高。”
孟千里郑重地说:“陈老出车祸那天,我到街上追到了老鲁,要带他到医院输血。当时在路边找车,孙无疾把出租车让给了我们。”
小赵点点头,没再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