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异国(1 / 2)
孟千里是第一次到美国。德克萨斯的秋天很美,街道空阔平整,行道树整齐而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绿草如茵,像油画也像丝绒的地毯,高楼大厦自不必说,飞驰的小汽车漆面铮亮得也能反射出异族访客无比艳羡的眼神。
孟千里终于明白为什么往日那么多朋友同事来了这里就不再回去。用美国人的话说,这里是上帝亲自选定的地方。
听说这里一个工人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就能养活一家四口,住五百平米前后带院子和车库的大房子。
孟千里心里五味杂陈,不知是羡慕还是觉得不公。同行的人看他不住朝车窗外看,笑着说:“他们的人口只占全世界5%左右,却消耗了地球四分之一的资源,日子能不好吗?听说每一盏运到纽约的灯,一辈子只开一次,你知道为什么吗?”
孟千里扭头去看那个长得有点尖嘴猴腮却为人和善的同行者小孙,一脸不解,美国人的好日子跟纽约的灯有什么关系?
小孙笑着继续说:“因为纽约人从来不关灯的呀。到了夏天他们也从来不关空调,办公楼里下班没人了也不关。”
他说得起劲就伸手去拍孟千里的肩膀,“第一次见来美国吧?等到了住处我带你去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别说你在国内也吃过。人家用的食材可不一样,从农民在地里采摘到上我们餐桌,都有时间限制的,到了餐馆两小时内没用掉就要扔掉。”
孟千里听得张大了嘴。小孙见他一副乡下人进城的模样,便凑到他耳边悄悄说:“实在喜欢这里,开研讨会的时候跟美国的教授多套套近乎,要是他对你的研究课题感兴趣,说不定会给你工作机会呢。实在不行,让他推荐个机会在这儿读个学位,毕业了再找机会留下来。”
孟千里还是愣愣的,并没有听清小孙在说什么,他在心里盘算,按照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纲要,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他在默默算了算那数据,又回想了下统计年鉴里看到的美国数据,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年可以赶上美国。
算到一半,想起国民生产总值是GNP,并非GDP,两者数据略有出入。即使忽略差异,影响发展的因素实在太多,恐怕需要经济学家会同社会学家建一个严谨的数学模型,都不一定预测得准。
不同于孟千里一根筋似的要算算数据,跟他同期的很多年轻人其实早已直观地给出了答案。他们背井离乡,离开祖国,不一定纯粹是为了物质生活,也许是为了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大的平台,一展平生志。
这些人,用行动预测,在他们有生之年都见不到中国赶超美国的希望。毕竟像钱学森、于敏那样放弃美国的计算机而跑回国打算盘也要搞出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一百个里面也出不了一个。
亲眼见识了美国的发达,孟千里觉得人各有志,也算理解了一点那些人。
不过他却不知道,就在不远的将来,大概也就十五二十年左右,再回头看时才发现,原来他第一次到美国,见到的便是这个帝国的巅峰。
这时苏联解体,美苏争霸里另一个霸主彻底湮灭,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美国则以巨人的尸体为食,吃得满嘴流油,又赶上信息革命的快车,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自然看谁都是蝼蚁,对上谁都是降维打击。
黑色的宽体福特车很快在一家酒店面前停了下来。孟千里看了下标牌,认出是万豪酒店。这酒店在申城也有一家,距离海矿所不过三四公里。孟千里曾多次从那门口经过,今天到了美国,入住了,觉得也没什么特别,房间很宽敞,装修很豪华,然而没什么特色,处处透着点大而无当。
论坛依托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由三家企业赞助。孟千里看了下,从名字上能判断出都是重工和矿产勘探类的企业。
会期五天,最后一天是设备展。这才是最吸引孟千里的环节。
前几天的会议围绕海洋地质勘探、深海地层研究和海洋气象学展开,深海钻机作为这些研究的基础工具和设备,似乎并不在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内。不过诸多专家的发言,孟千里听得津津有味。他本来就是个乐于学习的人,获取知识的过程于他而言是一种享受。
中国与会者的领队便是那位姓汪的院士,然而轮到他发言时上台的却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女孩的英语发音很标准,像英语课堂上磁带里外国人一般说得拿腔拿调。
孟千里一听就笑了。他虽然英语不算好,但也能听出女孩是英式发音。一个中国人跑到美国的地盘上用BBC式的口音在大会上发言,真有点意思。
他再细听下去,便发现原来女孩是代替汪院士发言。转头去找汪老,却没看见,大概是有事不能出席。
女孩念完发言稿,台下响起了礼貌性的掌声。她却不以为意,扬着天鹅般修长的脖子,挺直腰杆下了台。
孟千里却觉得她下台时,似乎朝自己这里瞥了一眼。他有点莫名其妙,再望过去,女孩已经到了台边的阴影处。难道看错了?
会后问小孙,才知道汪老临时犯了胃痛,已经先回房间休息了。晚饭是自助餐冷餐会,鸡块火腿烟熏鱼,曲奇饼干和水果沙拉,都不合孟千里的胃口,他只好把盘子装满烤肉,站在角落里,拿红酒当饮料配着吃。
小孙捏着只鸡尾酒杯子,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用肩膀轻撞了他一下。孟千里抬头,小孙一脸嫌弃:“你到美国就为着吃烤肉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