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二次海试(2 / 2)
孟千里又转头望了一眼船舷外的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开始翻涌起了白色的浪头。
船长走过来了。他的脸色也很差,“塔台预报,48小时后这片海域将会有风暴经过。”
也就是说,如果48小时内收不回钻机,只能把缆砍掉,把整套钻机设备丢到海里。
而“海牛一号”研制至今,光是物力,就花费了几千万。何况,它还是整个零号实验室三四年时间凝结成的心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办法。然而9个小时过去了,每个可能的方法都被试验过,都不奏效。
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失望。刚诞生没多久的海牛也许就要葬身海底了。
孟千里还坐在操控集装箱里,他脸上的表情还很平静,心跳也很稳。经过最初的震惊和失望后,他迅速镇定下来。
他面前是一张设计图纸,他把图纸翻转过来,用笔在上面画着什么东西。
小赵进来,一看他的样子,心里莫名地也定了。凑过去一看,孟千里在画的是一副设计图。
“你画的是……一个液压系统?”他睁大了双眼,“你要给绞车做新动力系统?”
孟千里点头,“用液压优化变速箱的控制和传动系统。”
他顿顿又说:“你去帮我把这个给船长,问问他船上能不能找到这些材料。”
小赵依言去了。过了十几分钟,船长跟着小赵到了控制室,指着几件材料说:“这些有,”又指着另外几件,“这些没有。”
孟千里想了想说:“减压阀,船体上应该有的吧,你能不能临时拆下来给我?”
船长说:“行。”想了下又说:“这个控制器,排油管,船上也能拆下来给你。”
孟千里点头,又埋头去画他的设计图了。
正在甲板上围着绞车的人听说孟千里在设计解决方案,都进了控制室来看。靠的近的人凑近一看,孟千里正在跟小赵商量,油缸装在哪里,座子又怎么弄。
有人一听聊到了自己的专业,赶紧也提点意见。孟千里抬头一看陆秋山正在看着他微笑,便说:“船长去准备材料和配件了,你安排下人手,准备开始组装吧。”
陆秋山点了点头,转身走开了。
围在他身边的人相互间低声交谈两句,小赵仔细听了下,发现多数人还是不看好绞车的维修。
孟千里也不知道听没听见那些议论。他一把抄起图纸,向众人一招手,说:“走吧,干活了!”
甲板上风越来越大。这片海域在申城南面,有不短的距离,海风吹到脸上不算冷,但海风似乎带着尖利的棱角。吹久了,脸上就有隐隐的痛感。
液压动力系统一部分可以单独组装,一部分要直接连到绞车上去,坏掉的减速箱要先拆下来。即使一切顺利,工作量也很大。
孟千里迅速把人员分成几组,各自分工负责。想到时间有限,每个人脑子里的弦都绷紧了。难题很多,不单时间短,还条件有限,材料和配件奇缺,拼命想替代方案,船长也带着船员不停从船体上拆下部件给他们用。
额头和后背上很快渗出了汗,但很快又被海风吹干了。不知道湿了几次,又干了几次。时间快速流逝,船舱里一只小电子钟上的数字不停跳跃。
天黑了,大功率的卤素灯被架到了船头,暗色的人影在甲板上晃来晃去。寒意混着水汽蔓延上来,皮肤都起了鸡皮疙瘩。
船长带着船员端着托盘过来,把热咖啡分给孟千里和他的团队成员。孟千里把咖啡一口喝完,催促何咏杰去吃饭。从下午到深夜,快10个小时了,他和另外几个年轻小伙子连晚饭都还没吃。
海面的夜幕黑得没有尽头,但没多久又亮了,原来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
天亮就继续奋战,没有人打算休息。风暴就要来了,如果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
天又黑了,寒意在雾气里从海面涌过来。大家都很累了,但工作量已经完成了大半,定要坚持下去。
天再次亮了。孟千里长吁一口气,有人倒在了甲板上,说:“别动我,我躺会儿!”
风暴的前锋部队到了。孟千里新理的板寸都能感受到狂风的压力。
绞车终于修好了。
孟千里说:“我来操控吧!”他拿着操控系统站在甲板上,迎着狂风,亲自拨动操控伐。小赵跑过去,开手动排缆。
绞索慢慢向上滑动,钻机也开始上升了。不到半小时,海牛一号终于重见天日了。
终于成功了。
塔台的声音不住在对讲机里催促:“还有不到两小时了,抓紧撤离,抓紧!”
他们已经催促了十多分钟了。
科考船返航时,天色越来越沉,但孟千里躺在船舱的一张小床上,全身都在微微颤抖。他知道那不是脱力后的颤抖,而是兴奋。他喜欢这样的工作,有挑战,每天都有问题要解决,越难的问题越能让他兴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