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寻人(1 / 2)
阳历年前夕,申城飘过一层薄雪。雪珠子很细,落到地上几秒就化了,但路面很快有了湿意。
孟千里从研究所大门出来,想了想又折回门房去打电话。天冷,街面上人很少。梧桐树光秃秃的枝丫歪斜着伸向天空,下方海矿所的黄铜招牌上落满了灰。
电话很快就接通了,但接线员是个年轻的小姑娘,怎么也说不清单位有没有个叫郑元强的人。孟千里只好提示她,“那人是个工程师,应该是研究电子电路或者电气自动化的。你们单位生产逆变器吧?他应该就是负责那个的。”
小姑娘有点不耐烦了,“我们单位是生产电池和发电机的,没听过什么逆变器。”
说完就挂了电话。一阵忙音,孟千里看了一眼话筒,无奈地搁下话筒。
他想了想还是出了门。在大门口正看见一身黑色中山装的陈老坐在轮椅上,由护工推着过来,赶紧开口招呼一声。
陈老朝他挥挥手,还没开口说话,就伸手捂住嘴咳了几声。孟千里有点担心,紧走两步去看他,“冬天干燥,您气管炎吃得消吗?”
陈老又咳了几声才回答他,“没事,已经比北方好多了。”他深呼吸一口,缓过气来又说,“这种咳是正常情况。总在屋里也不是事儿,要出来透透气的。”
他休息了两个多月,手术伤口恢复得差不多,时不时会到研究所转上一圈。
“你这是去哪儿呢?”他抬头问孟千里。
后者想了想才回答,“厂家生产的逆变器到了水下工作状况不太好。前天我看到一篇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就是研究逆变器的。那人做过一个实验,对逆变器的散热和滤波都有不错的提升,我想找他谈谈。”
陈老问:“那人就在申城?”
孟千里却也不是很确定,“找朋友问了问,应该在申城。”
陈老点点头,“那你去吧。”
孟千里转了三班公交车,才按地址找到了这家叫远达电源的企业。没想到这厂子的门头比海矿所还要老旧。更令他疑惑的是,据朋友说,这家厂是家民营企业,但看厂房和牌匾,完全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国企的架势。
他走到门房的窗户外敲了敲。过了半晌才有个驼了背的老头从内间出来,隔着玻璃眯眼看他。
“你是谁?”
孟千里想了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你找谁?”老头又问。
“我找郑元强。”这个问题倒不难回答。
老头摆手,“没有郑元强这个人。”
孟千里蹙了眉,接线员和门卫都说没这个人,难道是朋友弄错了?
但他不甘心就这么走,于是把之前对接线员说的话又说一遍:“他是做逆变器的工程师,年纪应该在35左右。”
隔着玻璃老头听不太真切,便把窗户推开了。孟千里只好又说一遍。
老头歪着头想了想,说:“厂子卖给私人了,效益还是不好,逆变器……还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都不做了。”
孟千里却眼睛一亮,照老头的说法,这家厂至少以前生产过逆变器。老头年纪大,在厂里的时间一定比接线员小姑娘长。他赶紧打蛇委棍上,“麻烦您再想想,以前有没有过一个研究逆变器的工程师姓郑?”
老头笑了,“哪还有什么工程师啊?厂子都快倒了。”
孟千里有丝不解,“这原先是家国企吧?都已经民营化改革了,应该提升竞争力才对,怎么还经营困难呢?”
据他所知,最近几年大量国企经营困难,一部分不涉及国家战略的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这部分国企甩掉了原先住房、医疗和养老等很多方面的负担,算是轻装上阵,怎么会混到这境地了呢?
“嘿嘿!”老头冲他假笑了两声,关上了窗。
孟千里无奈,只好转身走人。远达电源的边上有个小卖部,他进去买了瓶可口可乐。揭了盖子,喝得有点快,气体就直往鼻子蹿。上涌的二氧化碳对冲了一些失望的情绪。
店主是个50岁出头的中年人,见孟千里打嗝,就笑眯眯问他:“要不要配个甜甜圈一起吃?”
孟千里一愣,“甜甜圈?”
中年人笑了,“这些西洋的新奇玩意儿,年轻人不就喜欢吗?什么可乐汉堡咖啡。我那小孙女,一来我店里就要可乐和甜甜圈。”
孟千里哑然失笑,这大叔把他和他小孙女相提并论了。刚要拒绝,大叔已经从柜台
“吃吧,送你的。”大叔说,“我女儿洋盘,买了烤箱,每天做一批面包放在我店里卖。这还是昨天剩下的。天冷,隔夜没事。不收你钱。”